中国古兵阵(出版书)分章 12

赵旭腾 / 著
 加书签  滚屏 朗读

拐子马阵,全名为东西拐子马阵。拐子马的声名远播,还是归功于宋金战争,但是拐子马并是金军的原创,宋军之中早已使用拐子马阵作战。所谓拐子,并是拐杖,更会是跛子和骗子,而是指代两翼。东西拐子马阵实际就是两翼骑兵,金军善于使用两翼骑兵作战,使得拐子马名震天,而更早使用拐子马阵的宋军反而声名显了。宋军设置拐子马阵,是因为在与辽和西夏等少数民族作战的程中,宋军中军阵屡遭敌军弓骑的集中旦防御住,就会阵形崩溃,全军溃散。为了应对少数民族骑兵,宋军设置东西两翼的骑兵作为救援,只是从实战的效果看,宋军的拐子马战绩有限,远如金军的耀眼,才被金军抢去了“名头”。

【收藏海达小说网,防止丢失阅读度】

先锋阵,顾名思义,需在战时马当先,先登陷阵,北宋选取锐之士组成先锋阵,为了策应先锋阵,防止先锋阵溃败阵造成反噬。北宋又在军中设置策先锋阵,部署在先锋阵,如果先锋阵支,则对其救援。

除了先锋阵,宋军还在阵之选择锐士兵作为奇兵,称为阵。北宋常例,10万军中以3万作为奇兵阵。有阵,必然有阵,北宋军中称其为阵。辽军善于使用兵断绝宋军粮,因此北宋军认在阵之以两万为殿之兵,护卫粮、辎重,

除了中军、左右翼骑兵、先锋、奇兵、殿外,宋军还有队机骑兵,作为预备队,称为无地分马。无地分马属子临时部署,数量并无定数。

所述,北宋的“常制阵”,是包括了中军、左右翼骑兵,先锋、奇兵、卫,机骑兵的复阵形。

从设计看,是非常完备的,既有以战车、马和弓餐抵御骑兵冲的中军阵,也有策应中军的两翼骑兵,锐组成的先锋阵和接应的策先锋阵,为了应对敌军袭方,还设置了军,在突发则设置无地分马作为预备队。但是,行军作战,最重的随机应是写在的,而是在实战中凭借将领的指挥才能和军队的作战素养实现的。在北宋防范军,“将知兵、兵知将”,给予将领自主权的背景之,任何所谓万全的阵法都是经住实战考验的。

除了记述本朝的阵法,《武经总》也对朝的名阵作了整理,只是这些容远如“本朝阵法”得可靠,些“玄幻”的彩。同于卷七记述北宋阵法时以驻队、战锋队、无地分马指代各个部队,卷八的阵法解释与复原,则多是以天地支奇正思想解释的,以理论为主,只能得其概,而能复原全貌。光凭文字记载是很难明其形制的。以“常山蛇阵”为例:

“常山阵”,部卒五部,凡四千。其中、左、右等军,量山川土地之形,按阵而居,可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其扬奇俗伏皆马骑,分而为八,凡二千,逐而居,以应权也。六鼓举龙旗,则为常山矣。按《战国策》曰:常山蛇,其尾,其首救,其首,其尾救,其中,其首尾皆救。此其义也。

其阵图也只能略表其意,

除了“常山蛇阵”,《武经总》第八卷还有“奇阵”“李靖阵法”“方阵”“圆阵”“雁形阵”等多种代阵法,只是除了“李靖阵法”外,多数仍是从阳五行的角度论述的。总而言之,在《武经总》中,“本朝阵法”的价值远远于“古阵法”,为们了解宋代阵法留贵的资料。

《虎钤经》的作者许洞有于李筌所论阵法只有形式,没有布置兵阵所需的节,因此在研习先代阵法的基础,创造了4种新阵,分别是“飞鹗阵”、“重覆阵”、“虹阵”和“八卦阵”。许洞自创的4个新阵,都是为了克制某种阵法而设的,“飞鹗阵”应对的是弯阵,“重覆阵”应对的是直阵,“虹阵”应对的是突阵,“八卦阵”则用于被四面包围时。

看“飞鹗阵”。鹗,是种,“飞鹗阵”,形如张开翅膀的。许洞将其设计为3个部分,即校、中校和校。校为骑兵与步兵的混阵,其中骑兵5000,步兵13500。分为3个小阵,

小阵有骑兵500、步兵4500;第二小阵有骑兵2000、步兵4500;第三小阵有骑兵2500、步兵4500。中校步兵46000,分为5个阵, 4阵每阵10500,第五阵4000校步兵10500。刘校之中还有作为机的左右爪骑,每爪骑皆为2200。中校与校之间还有左右翼骑,各10000骑。“飞鹗阵”之所以取名为飞鹗阵,是因为这个阵法爪牙锋利的特点。“飞鹗阵”的部骑兵为鹗的,左右骑兵为爪,其余为面为首,互相

看“虹阵”。“虹阵”同样分为、中、三部。其中校步兵13500,分为27部,分作3阵,每阵4500。中校46000,分为92部,共5阵,第阵9部,第二、三、四阵21部,第五阵10部。校21部,10500,在中阵两侧,还有左右冲骑,各4000。“虹阵”状如虹,是为了扼制敌军的兵,这种阵形按照许洞的设想,可以,防可以捍卫本阵。

“重霞阵”,作“重覆阵”。同样校、中校和校。在校之,还有首校冲骑6000,分为2阵,每阵各6部3000骑兵。校步兵4阵,35部共17500,骑兵8部,40003阵俱是步兵4500、骑兵1000,第四阵步兵4000、骑兵1000。中校步兵42000,分作84部,共4阵,每阵21部。校步兵10500,左右校骑兵各10000。“重霞阵”得名之在于阵中的骑兵去如云霞聚散,颇有云之阵的特点。而言,“重霞阵”在时,首校冲骑对敌阵行冲,若是敌军被冲,则续的校骑兵从两侧,步兵则坚守阵地,只在原本位置或备战或战,事宜由骑兵行。若是战事利,首校冲骑未能撼敌阵,则首校冲骑退回,由续的校骑兵,首校冲骑整顿队伍,若是校骑兵仍未撼敌阵,则由首校冲骑再,如此往复,如同云霞开阖。

许洞的“八卦阵”是方阵的种,将步兵布成方阵,将骑兵分布在方阵的4个角,每个角骑兵2500。方阵则分为左右中5校,其中左右4校均分为4阵,步兵14000,骑兵3000。第阵步兵3500,骑兵2000;第二阵步兵3500;第三阵步兵3500、骑兵1000;第四阵步兵3500。中校居中,分为7阵,步兵28部共14000,骑兵8部4000。第阵步兵2500,骑兵2部1000;第二阵步兵2500;第三阵步兵2500、骑兵1000;第四阵步兵2500;第五阵步兵2500、骑兵1000;第六阵步兵1500:第七阵骑兵1000。中校位置用固定,据四面围之地的方位移。再在四角之各增加1000名骑兵,如果敌军是单面而是四面齐,那么,就让四角的骑兵战,而可擅,防止军在敌军的冲践踏,了阵许洞的四阵虽然设计得巧,但是完全基于其自的推演,没有经战场的检验,也只能算得谈兵,战场的况千万化,又岂是4阵能应付的。

但是如果认为宋代阵法只有《武经总》和《虎钤经》中记载的这些那就错特错了。《武经总》和《虎钤经》毕竟成书于北宋中期,对于之的阵法无法记载,而南宋时期学者王应麟所编纂的《玉海》.则记录了两宋阵法,数量远远多于《武经总》。

《玉海》用两卷的篇幅记载了起黄帝、至南宋的阵法。《玉海》对于先代阵法的记录远远多于《武经总》,而且是“兼容并蓄”,管是否真实存在,统统都记录在册。《玉海》中的先代阵法有:“黄帝阵法”“风奇阵”“风八阵图”“武王钩陈垒”“周四冲阵”“鱼丽阵”“楚阵法”“晋五阵”“吴方阵”“马振旅阵”“司马穰苴阵”“孙子八阵”“黄石公五垒图”“汉林习战陈”“汉兵形执图”“汉西域阵法”“汉背陈”“汉六十四阵”“汉窦宪伐匈八阵”“汉诸葛亮八阵图”“魏图阵”“晋八阵图"“晋却月阵”“魏十二阵图”“北朝阵法”“唐讲武五阵”“唐六阵”“唐四阵”“唐五行阵”“唐飞骑战陈图”“唐修八阵图”“唐黄公太公二阵图”“裴绪八阵”。这些阵法,有些们已经在面的章节介绍了,有些则是只存其名,得其实,甚至有些完全是世的附会,并没有存在于历史之中。,《玉海》将其悉数记录,也是保存了军阵文化的重容。

据历史考证的法则,《玉海》阵法中最有价值的,当然是宋代的阵法。在《玉海》中,被记录在册的宋代阵法有:“乾德阵图”“太平国阵图”“雍熙平戎万全图”“至崇政殿阵图”“咸平御军阵图”“咸平三十二阵图”“咸平阵图”“景德阵图”“庆历阵图”“咸平鞭箭阵图”“咸平崇政殿三阵”“祥符北而榆柳图”“天禧飞山雄武营习战阵”“天圣崇政殿阅战阵”“景祐崇政殿观阵图”“康定殿阅阵”“皇祐弓箭手阵图"“皇祐崇政殿阅阵法”“至和八阵图”“至和御制守御图”“嘉祐八阵图”“熙宁崇政殿阅阵法”“熙宁议队法”“结队图”“熙宁八军法”“元飞虎立成阵图”“元五阵法”“建炎五车队”“隆车阵图”“乾三阵”。这些阵法起宋太祖乾德年间,至宋孝宗乾年间。

与《武经总》记载的是北宋军队的常制同,《玉海》中的宋代阵法是将宋代、其是北宋的阵法都记录。从文献看,这些阵法多为宋代臣向皇帝呈的阵图,例如“乾德阵图”,就是龙栖军校王明所献,这类阵法只有条记录,王应麟只是记录了阵名,并没有详记载阵法的形制。此外,最多的还是各种阅兵阵法,例如第二章提到的“元飞虎立成阵图”,这些阵法往往只是有个好听的名字,其目的是为了阅兵式的演练效果,多数都是中看中用的架子。但是无论如何,述的两种阵法多数缺少实战价值,因此宋代各类阵法虽多,宋军战绩却是乏善可陈。那是因为优秀的战阵,在于名字是否好听,旗号是否纷繁,而在于能否理使用兵,克敌制胜,而到这点,是靠纸谈兵和闭门造车,而是从实战中创造。

3.创新是第

——因地制宜的叠阵

从宋太祖奠定基业到靖康之难,北宋可谓将星零落,世熟知的多为小说演义中的杨家将、呼家将,但是杨家将在杨业战,其代中杨延昭、杨文广虽然也是代名将,但是其战功主在于守边;呼家将中的代表呼延赞战绩更是乏善可陈;相比于汉代的韩信、卫青,霍去病,唐代的李靖、苏定方,郭子仪,北宋将领的战绩可谓暗淡无光。究其原因,依然是文反复提及的北宋君王对于将领的防范。

但在这片暗淡的星中,仍然有将领发散自己的星光。其中位就是文中提及的敢于承担责任、改宋太宗御制阵法的李继隆。在李继隆的战史,虽有君子馆之战的惨败,但更多的是其临危,灵活机从而取得战果。除了城之役外,李继隆在雁门关之战,唐河之战、徐河之战中屡败辽军,同时屡次败西北项族首领李继迁(西夏开国皇帝李元吴之祖)。李继隆的最功绩则是在澶渊之战中担任排阵使,运筹帷幄,令毁车为营,控制地,率领宋军在宋真宗到达之、成功守御澶州,并杀辽军将萧挞凛。另位则是名将狄青。狄青是极少数能在太宗朝之得到专断之权的将领,狄青在平定侬智之战时,得到时任宰相名臣庞籍(也就是著名“臣”庞太师)的支持,从宋仁宗取得了统制广南诸军的权限,并能够排众议调藩骑,最终依靠灵活机的战术,在归仁铺之役率领藩骑冲突敌阵,步兵战破敌。但这只是昙现,狄青最终也是郁郁而终。

相对于宋军,辽军、西夏军、金军以及横扫欧亚陆的蒙古军队作战则更加灵活机其是蒙古军队,可谓将这特点发挥到了极致。蒙古军队在战时,擅使用突阵与围相结的战法。作为游牧民族,檬古善于骑,蒙古的复弓威,蒙古马则极。当蒙古军队与敌军在地相遇时,凭借弓箭的优,先远距离施放箭矢,重创敌军之.再以重骑兵冲敌阵;或者在重骑兵与敌军断杀时以装备弓箭的骑兵从侧翼包抄,围。蒙古军队并排采用阵法,其在述的战术时,往往将两排重骑兵与三排骑兵作为个战斗编队,据实际况布置战术。可惜的是,蒙古军队的战斗队形并没有个固定的阵法名称。相比之,金军则有阵法传世。在《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种金军的“三生阵”,之所以名为三生阵,是因为金军的这种阵形分为三部,部为正兵,为圆阵;两部为奇兵,在布圆阵与宋军,两翼各部,包围宋军,左右,充分利用了自己的骑兵优“三生阵”的是“同命队法”,金军以15为1小队,1为旗头,2为“角”,3为“从”,4为“副”,5为“缴”,应呈梯形分布,与束伍法类似,如果旗头战,剩余的14得生还,否则律斩首,如果战胜,则可以共同受赏。金军以此严明纪律增强战斗,在国如北宋的屡屡战胜宋军。宋军则在实战中也创造些新的阵形。

其中南宋名将魏胜就创造了与“三生阵”类似的“如意战车阵”,取得了错的效果。魏胜的“如意战车阵”是种车、骑、步混阵形其中位于阵表的就是如意战车,这是用毛毡盾牌遮挡战车外侧,面装有或者辎重,辆可以遮蔽50型战车。临敌布阵时,除了以如意战车环绕阵形,还用弩车作为阵门,用车子弩,阵中则安置名为的投石机。敌军袭时,先用子弩远程,等敌军杀到阵,则以刀斧手、手近战,然阵中骑兵从两个方向阵,金军。而如意车阵因为有车营作为保障,骑兵的战术更为灵活,战胜可以追,如果能战胜金军,也可以回到阵中休息之战,相对而言退灵活。

可以说,宋军固守阵图、能灵活作战的况,在两宋之际已经改了。这是因为两宋之际,徽、钦二帝以及众多北宋皇室被金军俘虏,赵构在南方的境也是岌岌可危,此时皇权衰落,岳飞等将领取得了自主权。岳飞还在宗泽麾时,就敢于否定宗泽传授阵图的法,提了“阵而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心”的观点。岳飞战绩显赫,作战时能看敌军弱点而以相应战法败敌军,如在郾城之战中以手持砍刀利斧的重装步兵克制金军的铁浮屠。只是岳飞与善于机作战的卫青、霍去病样,并未留自己的阵法。而在南宋的西线战场,名将吴璘则留新创的阵法——“叠阵”。

吴璘,乃南宋初名将吴瑜之,与其兄同为宗时期西线宋军的核心。吴璘生的军事经历可致分为两段,在绍九年之,宋川陕战区的负责是吴瑜,吴璘作为部将之期追随兄入行阵,参与了建炎末、绍初保卫四川的历次战,贡献突;吴瑜去世之,吴璘又代袭兄职,仅屡次指挥退金兵入侵,还两度主率军,收复西北故土。“叠阵”就诞生于绍年(114年),宋军第次反秦陇之

吴璘之所以创制“叠阵”克制军,是基于对金军和宋军优劣的了解,吴璘曾评论金军与宋军:“虏有四有四短,虏之四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弓矢。”金军对宋军的绝对优正是骑兵,“金兵利于骑战,舍马则无所施其能。”金从辽朝继承了量马匹,同时又在和蒙古部落的战争中掠夺了量马匹,加女真于骑,女真骑兵的威更甚。相比之,南宋的骑兵较北宋更为稀少,其是在丢失陕西,缺马的况更为严重。吴璘所部5万,仅有7000弱马。而且相对金军的坚忍善战,宋军则缺乏作战意志,组织纪律更是缺乏。陕西的宋军,在经历了宋徽宗时几次损失了兵锐将,当时的宋军可谓“多是市井乌堪临敌”。

除了宋金两军的优劣之外,“叠阵”的世还有个重的因素,就是战场地形。“叠阵”,是为了在平原克制金军骑兵而创设的。宋军原本占据了秦岭北麓,可以依靠地利克制骑兵,可惜在建炎四年(1130年)的富平之战,金军占领了陕西部,只有南边的阶、成、岷、凤、洮5州和凤翔的和尚原及陇州的方山原两个军事据点尚在宋军手中。到了绍年(1141年),川陕宋军决定反秦陇时,战场由秦岭北推至秦州,地利就转移到了金军方。在地形平坦的秦州与金军骑兵争锋,吴璘只能改宋军战术,叠阵于是应运而生。

“叠阵”的目的就是反转宋、金两军的优劣,“反之短,制彼之”。吴璘为了克制金军骑兵、坚忍、甲重、弓矢4样优,用军阵克制骑兵,用更叠战克制坚忍,用强弓克制坚甲,宋军弓弩程远于金军的骑弓,可以以远克近。那么,“叠阵”是如何实现这目的的呢?首先看“叠阵”的形制:

璘阅兵河池,以新战阵之法,每战,以,坐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弓,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敌相搏至百步,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替之。遇更替则以鼓为之节。骑两翼以蔽于,阵成而骑兵退,谓之“叠阵”

简而言之,“叠阵”就是按照手在,弓手居中,弩(神臂弓即弩)手居的顺序,各自结队,依次编排,两侧再辅以骑兵为掩护。以兵器距离的远近,决定各兵种在队列中的先位置,将马、、弓弩成梯次排布,依靠防御工事,以在有效保护自己的,发挥同军械和兵种的威,最程度地杀伤敌种阵法。

至于阵形的规模,以绍年(1141年)吴璘率四川宋军举反陕西时为例:

凡布阵之式,以步军为阵,必为左右翅翼,马军为左右肋,马环于左右肋之,以卫步军。以阵约计之,主管敌阵统制、统领四,主阵发各正、副将,准备将、部队将则因其队为多寡,阵兵三千二百六十有三。步军居阵之千二百有七,为阵心者千有六(甲军手五百有二、神臂弓二百有二、平弓二百有二),舆马者二百,居阵外分两翅副翼者五百六十有六,左翼二百八十有三(主阵将官二、平弓二百十有七、神臂弓六十四),右翼亦如之。马军居阵外为左肋者二百六十有(将官二、训练、管队十、队兵乘骑二百四十有八),右肋亦如之。

此次战役的“叠阵”,分为中心、两翼、两肋骑兵,共有5部分,其中作为叠阵核心的为阵心部分,备了马、、强弓、弩这些“叠阵”的基本武器。在3263名士兵中,阵心有1006,其中有手502,弩手202,弓手202马手200,除去马手,弓弩兵与兵的比约为1:1.2,接近对半。而作为辅助的两翼则均为弓弩手,各有弓手217,弩手64。两肋骑兵数量较少,每部只有261

其实,面的章节,们可以知这种由、弓、弩组而成的步兵阵形,古已有之,诸葛亮“八阵法”、李靖“六阵”都是由此构成的。,叠阵的同之在于对阵形规模的简化,而且多采用五六十队的编制“纯队”,也就是说,再是队之中既有刀,也有弓弩,而是则纯,弩则纯弩,然把相同兵种的几队集起结成纯或纯弩的小阵,诸小阵之间,再按照搏兵种在,抛兵种在的顺序排布。之所以如此安排,主是为了让弓弩手可以集中量,发挥最的作用给敌以杀伤。正如虞允文所说:“盖虏之所者铁骑,官军之所敌;中国之所弩,虏兵之所甚畏也。”与落的北方少数民族相比,弓弩制作平的超,始终是汉族作为农耕民族在技术优的集中现,在面对辽、西夏、金、蒙骑兵时,以步兵为主的宋朝军队对弓弩直十分依赖。但弓弩的使用需很强的量和技巧,必须经年累月的练习;神臂弓类的机械弩,又士兵有很控技能。宋军士兵难以兼顾弓弩和搏兵器,宋军形成了弓弩手专习弓弩,刀手只练刀的传统。士兵训练更专业化,有利于在战场程度发挥武器的威,但如此带个问题就是,专练弓弩的士兵,往往会习近战,且“临敌三发四发”,弓弩发了几次,敌就已杀至眼,故在脆弱的弓弩手之,必须有专于刃近战的兵保护。

,使用这种纯阵,虽然有特点,但只是宋军的特点,算吴璘的发明,吴璘的独到之,是在于马的使用。马,在文中已经多次现,诸葛亮就以马作为克制骑兵的利器,而吴璘则罕见地将马以铁钩相连。在“八阵法”中,步兵是的,而非将马相连,因为这样会影响阵形,但是对于宋军说,这却是弥补宋军弱点的妙招。

所谓“以步军为阵,必为左右翅翼,马军为左右肋,马环于左右肋之,以卫步军。”也就是说,吴璘把马环绕放置在左右骑兵(左右肋)和主阵步兵之间,再加放置的马,那么整个步兵主阵基本就被马围起了。乍看之,这样是画地为牢?但是这样,却解决了开篇提到的宋军士气低落、纪律强的弱点。将宋军环绕在马之,虽然限制了宋军的移,但同时也将极限制金军的骑兵,加众多士兵聚在,无疑给宋军兵士颗定心,也就是吴璘所说“得车战余意,无于此,战士心定则能持,敌虽锐,能当也。”

那么为什么用战车,而是用马呢?主还是从地形和成本两方面考虑,战车需在平原地区运行,但是宋军从川陕陕西,沿途有量的山路,显然战车的运输,而在到达平原地区再直接制造战车则费时费,远如直接运输利。而马相对于战车,,利于步行运输,而且节约成本。宋孝宗时代的名将虞允文在荆鄂驻屯时,就曾引“叠阵”训练士兵,并马相比于战车的优。“盖中原平夷,骑兵所利,而议者多造车以当骑,而马之用如车,而其利捷疾,兵能溃去,车所若也。”

“叠阵”的“叠”字,是有两层义。第是就其形而言,各兵种队伍梯次排列,这种累层重复的布置,可称之为“叠”;第二是就其化而言,“叠”又通“迭”,有“流、替”的意思,弓弩等抛兵器,可称之为“叠”,而战斗行到定程度,又在骑兵的掩护,以有生量替换掉阵中伤亡的成员,以持久作战,这个“俟其伤则更代之”的程,也可称之为“叠”。面已经分析了第种叠,接看看第二种叠,也将是用更叠战克制金军的坚忍。

为了克制善于连续、持久作战的金军,除了使用马锁阵以定军心这种较为被的对策外,吴璘制还把军队编成若梯队,实现番作战,番休息,从而以逸待劳,以静制,即所谓“制其坚忍,则有更休迭战之法”。这思想的表现形式,就是“叠阵”中“俟其伤则更代之”的法。川陕宋军这种依靠车战削弱、消耗敌锐气的方法,最早始于吴瑜时代,其特点就是“据其形,更锐卒与之为无穷,以沮其坚忍之,则固有以制彼。”

吴璘继承了这行之有效的战法,但秦州的平间没有了“形”可“据”,只能依靠马作为掩。更换队伍的时候,还需骑兵屏蔽在作为掩护,“遇更代则以鼓为节,骑两翼以蔽于,阵成而骑退”。“叠阵”以步兵为主,骑兵于辅助地位。步卒更代替换的时候,缺少作战能,需本方骑兵在边掩护。这就对骑兵的作战能了比较。南宋直严重缺马,骑兵战强,但西北距离产马地近,获得马匹比东部容易,川陕宋军在有限的条件直注重发展骑兵,这点从实战中就可看。绍年(1141年)的扶风之战中,“金鹘眼郎君以三千骑冲璘军,璘使李师颜以骁骑走之”。既然能够主使用马军与金军展开的厮杀并取胜,可见川陕宋军的骑兵部队还是拥有相当的实管数量多,但也足够为更代时的“叠阵”提供安全保证了。

而言,“叠阵”的作战思路,基本可以总结为;用马锁阵,阻绝士兵临阵畏敌怯战之念,强制们犯生,奋勇作战;利用优部队在兵和工事的保护,分番叠次杀敌军;在两翼骑兵的屏蔽,完成战损士卒的更迭,番休迭战,久维持战斗

那么,“叠阵”的战绩如何呢?谢文献的遗存,“叠阵”同于“八阵法”与“六阵”的付之阙如,而是留富的战绩。

年(1141年)八月,金西路主帅完颜杲为宗弼两淮,再次对陕西发,遣统军蒲察胡盏、完颜习祝率军5万余,据秦州东北的刘家圈,伺机南入川。时川陕宣使胡世将为保卫蜀,命吴璘率军两万八千,自河池北,相机收复秦、陇2州。

九月十六,吴璘军破秦州,乘胜屯于刘家圈的金军。刘家圈在渭河北岸,是原(原即塬,黄土原地区因冲刷而成的地,形状四边陡,面平),又有片名作“剡家湾”的平坦地带,湾有腊家城。屯于刘家圈的金军临峻岭,控城池,地形十分有利,并没有太把宋军放在眼里。

吴璘自察看地形,为避金军骑兵自原俯冲宋军,决定原列阵强。九月二十,吴璘致书胡盏和习祝,佯称次决战。痹迷边命姚仲、王彦等将各率所部,于夜趁天雾浓衔枚潜,越岭原。宋军,借助雾掩护,速摆设工事,部署阵列,阵成万炬突燃,金军惊恐,胡盏领军仓促战。

战中,金军“与军鏖数十,更休迭战,适及三阵”,“三阵”即“叠阵”。而当时金军居时占优,有员宋将见战况利,就劝吴璘:“敌居战地利,宜少就平旷以致其师,可胜。”但这提议遭到了吴璘的呵斥,之吴璘裘驻马阵,全军受到鼓舞,奋杀敌,金军愈发疲惫,最终为宋兵所败。

到了绍三十年(1161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南侵。吴璘率川陕宋军反,再次争夺秦陇带。在原州麦子原战,宋军虽遭到了惨败,却也从反面印证了叠阵的优。原州之战的指挥官是吴璘的部将姚仲。绍三十二年(1162年),吴璘督师取得德顺之战的胜利,原州又受围,遂派姚仲率德顺兵往援。宋军兵分三路原州,主方向是城西北麦子原,由姚仲本指挥。此外另有骑兵两千打城西,还有军虚捣城北。就主部队而言,姚仲以卢仕闵所领马步军及陕西兵为头阵,自己直辖部队6418,分为4阵,又以统制官姚志所部兵为,全军共6阵,辎重位于队列中部,随队而行。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