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兵阵(出版书)分章 12
拐子马阵,全名为东西拐子马阵。拐子马的声名远播,还是归功于宋金战争,但是拐子马并
是金军的原创,宋军之中早已使用拐子马阵作战。所谓拐子,并
是拐杖,更
会是跛子和骗子,而是指代两翼。东西拐子马阵实际
就是两翼骑兵,金军善于使用两翼骑兵作战,使得拐子马名震天
,而更早使用拐子马阵的宋军反而声名
显了。宋军设置拐子马阵,是因为在与辽和西夏等少数民族作战的
程中,宋军中军
阵屡遭敌军弓骑的集中
,
旦防御
住,就会阵形崩溃,全军溃散。为了应对少数民族骑兵,宋军设置东西两翼的骑兵
作为救援,只是从实战的效果
看,宋军的拐子马战绩有限,远
如金军的耀眼,才被金军抢去了“名头”。
【收藏海达小说网,防止丢失阅读度】
先锋阵,顾名思义,需在战时
马当先,先登陷阵,北宋选取
锐之士组成先锋阵,为了策应先锋阵,防止先锋阵溃败
对
阵造成反噬。北宋又在军中设置策先锋阵,部署在先锋阵
,如果先锋阵
支,则对其救援。
除了先锋阵,宋军还在阵之
选择
锐士兵作为奇兵,称为
阵。北宋常例,10万军中以3万
作为奇兵
阵。有
阵,必然有
阵,北宋军中称其为
阵。辽军善于使用
兵断绝宋军粮
,因此北宋军认在
阵之
以两万
为殿
之兵,护卫粮
、辎重,
除了中军、左右翼骑兵、先锋、奇兵、殿外,宋军还有
队机
骑兵,作为预备队,称为无地分马。无地分马属子临时部署,数量并无定数。
综所述,北宋的“常制阵”,是包括了中军、左右翼骑兵,先锋、奇兵、
卫,机
骑兵的复
阵形。
从设计看,是非常完备的,既有以战车、
马和弓餐抵御骑兵冲
的中军
阵,也有策应中军的两翼骑兵,
锐组成的先锋阵和接应的策先锋阵,为了应对敌军袭
方,还设置了
军,在突发
况
则设置无地分马作为预备队。但是,行军作战,最重
的随机应
,
是写在
令
的,而是
在实战中凭借将领的指挥才能和军队的作战素养实现的。在北宋防范军
,“将
知兵、兵
知将”,
给予将领自主权的
背景之
,任何所谓万全的阵法都是经
住实战考验的。
除了记述本朝的阵法,《武经总》也对
朝的名阵作了整理,只是这些
容远
如“本朝阵法”
得可靠,
有
些“玄幻”的
彩。
同于卷七记述北宋阵法时以驻队、战锋队、无地分马指代各个部队,卷八的阵法解释与复原,则多是以天
地支
奇正思想解释的,以理论为主,只能得其
概,而
能复原全貌。光凭文字记载是很难明
其形制的。以“常山蛇阵”为例:
“常山阵”,部卒五部,凡四千。其中
、
、左、右等军,量山川土地之形,按阵而居,可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其扬奇俗伏皆马骑,分而为八,凡二千
,逐
而居,以应权也。六鼓举龙旗,则为常山矣。按《战国策》曰:常山蛇,
其尾,其首救,
其首,其尾救,
其中,其首尾皆救。此其义也。
其阵图也只能略表其意,
除了“常山蛇阵”,《武经总》第八卷还有“
奇阵”“李靖阵法”“方阵”“圆阵”“雁形阵”等多种
代阵法,只是除了“李靖阵法”外,多数仍是从
阳五行的角度论述的。总而言之,在《武经总
》中,“本朝阵法”的价值
远远
于“古阵法”,为
们了解宋代阵法留
了
贵的资料。
《虎钤经》的作者许洞有于李筌所论阵法只有形式,没有布置兵阵所需的
节,因此在研习先代阵法的基础
,创造了4种新阵,分别是“飞鹗阵”、“重覆阵”、“
虹阵”和“八卦阵”。许洞自创的4个新阵,都是为了克制某
种阵法而设的,“飞鹗阵”应对的是弯阵,“重覆阵”应对的是直阵,“
虹阵”应对的是突阵,“八卦阵”则用于被四面包围时。
先看“飞鹗阵”。鹗,是
的
种,“飞鹗阵”,形如张开翅膀的
。许洞将其设计为3个部分,即
校、中校和
校。
校为骑兵与步兵的混
阵,其中骑兵5000
,步兵13500
。分为3个小阵,
第小阵有骑兵500
、步兵4500
;第二小阵有骑兵2000
、步兵4500
;第三小阵有骑兵2500
、步兵4500
。中校步兵46000
,分为5个阵,
4阵每阵10500
,第五阵4000
,
校步兵10500
。刘校之中还有作为机
兵
的左右爪骑,每爪骑皆为2200
。中校与
校之间还有左右翼骑,各10000骑。“飞鹗阵”之所以取名为飞鹗阵,是因为这个阵法
备
爪牙锋利的特点。“飞鹗阵”的
部骑兵为鹗的
,左右骑兵为爪,其余为面为首,互相
。
再看“
虹阵”。“
虹阵”同样分为
、中、
三部。其中
校步兵13500
,分为27部,分作3阵,每阵4500
。中校46000
,分为92部,共5阵,第
阵9部,第二、三、四阵21部,第五阵10部。
校21部,10500
,在中阵两侧,还有左右冲骑,各4000
。“
虹阵”状如
虹,是为了扼制敌军的兵
,这种阵形按照许洞的设想,
可以
其
意
敌
,防可以捍卫本阵。
“重霞阵”,作“重覆阵”。同样
备
校、中校和
校。在
校之
,还有首校冲骑6000,分为2阵,每阵各6部3000骑兵。
校步兵4阵,35部共17500
,骑兵8部,4000
。
3阵俱是步兵4500
、骑兵1000
,第四阵步兵4000
、骑兵1000
。中校步兵42000
,分作84部,共4阵,每阵21部。
校步兵10500
,左右校骑兵各10000
。“重霞阵”得名之
在于阵中的骑兵
去如云霞聚散,颇有
云之阵的特点。
而言,“重霞阵”在
时,首校冲骑对敌阵
行冲
,若是敌军被冲
,则
续的
校骑兵从两侧
,步兵则坚守阵地,只在原本位置或备战或
战,
事宜由骑兵
行。若是战事
利,首校冲骑未能撼
敌阵,则首校冲骑退回,由
续的
校骑兵
,首校冲骑整顿队伍,若是
校骑兵仍未撼
敌阵,则由首校冲骑再
,如此往复,如同云霞开阖。
许洞的“八卦阵”是方阵的种,
将步兵布成方阵,将骑兵分布在方阵的4个角
,每个角
骑兵2500
。方阵则分为
左右中5校,其中
左右4校均分为4阵,步兵14000
,骑兵3000
。第
阵步兵3500
,骑兵2000
;第二阵步兵3500
;第三阵步兵3500
、骑兵1000
;第四阵步兵3500
。中校居中,分为7阵,步兵28部共14000
,骑兵8部4000
。第
阵步兵2500
,骑兵2部1000
;第二阵步兵2500
;第三阵步兵2500
、骑兵1000
;第四阵步兵2500
;第五阵步兵2500
、骑兵1000
;第六阵步兵1500
:第七阵骑兵1000
。中校位置
用固定,
据四面围
之地的方位移
。再在四角之
各增加1000名骑兵,如果敌军
是单
面而是四面齐
,那么,就
让四角
的骑兵
去
战,而
阵
可擅
,防止
军在敌军的冲
自
践踏,
了阵
。
许洞的四阵虽然设计得
巧,但是完全基于其自
的推演,没有经
战场的检验,也只能算得
纸
谈兵,战场的
况千
万化,又岂是4阵能应付的。
但是如果认为宋代阵法只有《武经总》和《虎钤经》中记载的这些那就
错特错了。《武经总
》和《虎钤经》毕竟成书于北宋中
期,对于之
的阵法无法记载,而南宋时期学者王应麟所编纂的《玉海》.则记录了两宋阵法,数量远远多于《武经总
》。
《玉海》用两卷的篇幅记载了起黄帝、
至南宋的阵法。《玉海》对于先代阵法的记录远远多于《武经总
》,而且是“兼容并蓄”,
管是否真实存在,统统都记录在册。《玉海》中的先代阵法有:“黄帝阵法”“风
奇阵”“风
八阵图”“武王钩陈垒”“周四冲阵”“鱼丽阵”“楚阵法”“晋五阵”“吴方阵”“马振旅阵”“司马穰苴阵”“孙子八阵”“黄石公五垒图”“汉
林习战陈”“汉兵形执图”“汉西域阵法”“汉背
陈”“汉六十四阵”“汉窦宪伐匈
八阵”“汉诸葛亮八阵图”“魏图阵”“晋八阵图"“晋却月阵”“
魏十二阵图”“北朝阵法”“唐讲武五阵”“唐六
阵”“唐四
阵”“唐五行阵”“唐飞骑战陈图”“唐修八阵图”“唐黄公太公二阵图”“裴绪八阵”。这些阵法,有些
们已经在
面的章节介绍
了,有些则是只存其名,
得其实,甚至有些完全是
世的附会,并没有存在于历史之中。
,《玉海》将其悉数记录,也是保存了军阵文化的重
容。
据历史考证的法则,《玉海》阵法中最有价值的,当然是宋代的阵法。在《玉海》中,被记录在册的宋代阵法有:“乾德阵图”“太平
国阵图”“雍熙平戎万全图”“至
崇政殿
阵图”“咸平御军阵图”“咸平三十二阵图”“咸平阵图”“景德阵图”“庆历阵图”“咸平鞭箭阵图”“咸平崇政殿
三阵”“祥符北而榆柳图”“天禧飞山雄武营习战阵”“天圣崇政殿阅战阵”“景祐崇政殿观阵图”“康定
殿阅阵”“皇祐弓箭手阵图"“皇祐崇政殿阅阵法”“至和八阵图”“至和御制
守御图”“嘉祐八阵图”“熙宁崇政殿阅阵法”“熙宁议队法”“结队图”“熙宁八军法”“元
飞虎立成阵图”“元
五阵法”“建炎五车队”“隆
车阵图”“乾
三阵”。这些阵法
起宋太祖乾德年间,
至宋孝宗乾
年间。
与《武经总》记载的是北宋军队的常制
同,《玉海》中的宋代阵法是将宋代、
其是北宋
现
的阵法都记录
。从文献
容
看,这些阵法多为宋代
臣向皇帝
呈的阵图,例如“乾德阵图”,就是龙栖军校王明所献,这类阵法只有
条记录,王应麟只是记录了阵名,并没有详
记载阵法的形制。此外,最多的还是各种阅兵阵法,例如第二章提到的“元
飞虎立成阵图”,这些阵法往往只是有
个好听的名字,其目的是为了阅兵式
的演练效果,多数都是中看
中用的
架子。但是无论如何,
述的两种阵法多数缺少实战价值,因此宋代各类阵法虽多,宋军战绩却是乏善可陈。那是因为优秀的战阵,
在于名字是否好听,旗号是否纷繁,而在于能否
理使用兵
,克敌制胜,而
到这
点,
是靠纸
谈兵和闭门造车,而是
从实战中创造。
3.创新是第
——因地制宜的叠阵
从宋太祖奠定基业到靖康之难,北宋可谓将星零落,世熟知的多为小说演义中的杨家将、呼家将,但是杨家将在杨业战
之
,其
代中杨延昭、杨文广虽然也是
代名将,但是其战功主
在于守边;呼家将中的代表
呼延赞战绩更是乏善可陈;相比于汉代的韩信、卫青,霍去病,唐代的李靖、苏定方,郭子仪,北宋将领的战绩可谓暗淡无光。究其原因,依然是
文反复提及的北宋君王对于将领的防范。
但在这片暗淡的星中,仍然有将领发散
自己的星光。其中
位就是
文中提及的敢于承担责任、改
宋太宗御制阵法的李继隆。在李继隆的战史
,虽有君子馆之战的惨败,但更多的是其临危
,灵活机
从而取得战果。除了
城之役外,李继隆在雁门关之战,唐河之战、徐河之战中屡败辽军,同时屡次
败西北
项族首领李继迁(西夏开国皇帝李元吴之祖)。李继隆的最
功绩则是在澶渊之战中担任排阵使,运筹帷幄,
令毁车为营,控制
地,率领宋军在宋真宗到达之
、成功守御澶州,并
杀辽军
将萧挞凛。另
位则是名将狄青。狄青是极少数能在太宗朝之
得到专断之权的将领,狄青在平定侬智
之战时,得到时任宰相名臣庞籍(也就是著名“
臣”庞太师)的支持,从宋仁宗
取得了统制广南诸军的权限,并能够
排众议调
藩骑,最终依靠灵活机
的战术,在归仁铺之役率领藩骑冲突敌阵,
步兵
战破敌。但这只是昙
现,狄青最终也是郁郁而终。
相对于宋军,辽军、西夏军、金军以及横扫欧亚陆的蒙古军队作战则更加灵活机
,
其是蒙古军队,可谓将这
特点发挥到了极致。蒙古军队在
战时,擅
使用突阵与
围相结
的战法。作为游牧民族,檬古
善于骑
,蒙古的复
弓威
巨
,蒙古马则极
耐
。当蒙古军队与敌军在
地相遇时,凭借弓箭的优
,先远距离施放箭矢,重创敌军之
.再以重骑兵冲
敌阵;或者在重骑兵与敌军断杀时以装备弓箭的
骑兵从侧翼包抄,
行
围。蒙古军队并排
采用阵法,其在
行
述的战术时,往往将两排重骑兵与三排
骑兵作为
个战斗编队,
据实际
况布置战术。可惜的是,蒙古军队的战斗队形并没有
个固定的阵法名称。相比之
,金军则有阵法传世。在《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
种金军的“三生阵”,之所以名为三生阵,是因为金军的这种阵形分为三部,
部为正兵,为圆阵;两部为奇兵,在布
圆阵与宋军
战
,两翼各
部,包围宋军,左右
,充分利用了自己的骑兵优
。
“三生阵”的是“同命队法”,金军以15
为1小队,1
为旗头,2
为“角”,3
为“从”,4
为“副”,5
为“缴”,应呈梯形分布,与束伍法类似,如果旗头战
,剩余的14
得生还,否则
律斩首,如果战胜,则可以共同受赏。金军以此严明纪律增强战斗
,在国
远
如北宋的
况
屡屡战胜宋军。宋军则在实战中也创造
些新的阵形。
其中南宋名将魏胜就创造了与“三生阵”类似的“如意战车阵”,取得了错的效果。魏胜的“如意战车阵”是
种车、骑、步混
阵形其中位于阵表的就是如意战车,这是用毛毡盾牌遮挡战车外侧,
面装有
或者辎重,
辆可以遮蔽50
的
型战车。临敌布阵时,除了以如意战车环绕阵形,还
用弩车作为阵门,用车
的
子弩
,阵中则安置名为
石
的投石机。敌军
袭时,先用
石
、
子弩远程
,等敌军杀到阵
,则以刀斧手、
手近战,然
阵中骑兵从两个方向
阵,
金军。而如意车阵因为有车营作为保障,骑兵的战术更为灵活,战胜可以追
,如果
能战胜金军,也可以回到阵中休息之
再
战,相对而言
退灵活。
可以说,宋军固守阵图、能灵活作战的
况,在两宋之际已经改
了。这是因为两宋之际,徽、钦二帝以及众多北宋皇室被金军俘虏,赵构在南方的
境也是岌岌可危,此时皇权衰落,岳飞等将领取得了自主权。岳飞还在宗泽麾
时,就敢于否定宗泽传授阵图的
法,提
了“阵而
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
心”的观点。岳飞战绩显赫,作战时能看
敌军弱点而以相应战法
败敌军,如在郾城之战中以手持砍刀利斧的重装步兵克制金军的铁浮屠。只是岳飞与善于机
作战的卫青、霍去病
样,并未留
自己的阵法。而在南宋的西线战场
,名将吴璘则留
了
新创的阵法——“叠阵”。
吴璘,乃南宋初名将吴瑜之,与其兄同为
宗时期西线宋军的核心
。吴璘
生的军事经历可
致分为两段,在绍
九年之
,宋川陕战区的负责
是吴瑜,吴璘作为部将之
,
期追随兄
入行阵,参与了建炎末、绍
初保卫四川的历次
战,贡献突
;吴瑜去世之
,吴璘又代袭兄职,
仅屡次指挥
退金兵入侵,还两度主
率军
,收复西北故土。“叠阵”就诞生于绍
十
年(114年),宋军第
次反
秦陇之
。
吴璘之所以创制“叠阵”克制
军,是基于对金军和宋军优劣的了解,吴璘曾评论金军与宋军:“虏有四
,
有四短,
虏之四
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弓矢。”金军对宋军的绝对优
正是骑兵,“金兵利于骑战,舍马则无所施其能。”金从辽朝继承了
量马匹,同时又在和蒙古部落的战争中掠夺了
量马匹,加
女真
本
于骑
,女真骑兵的威
更甚。相比之
,南宋的骑兵较北宋更为稀少,
其是在丢失陕西
,缺马的
况更为严重。吴璘所部5万
,仅有7000弱马。而且相对金军的坚忍善战,宋军则缺乏作战意志,组织纪律更是缺乏。陕西的宋军,在经历了宋徽宗时几次
战
损失了
批
兵锐将,当时的宋军可谓“多是市井乌
,
堪临敌”。
除了宋金两军的优劣之外,“叠阵”的世还有
个重
的因素,就是战场地形。“叠阵”,是为了在平原克制金军骑兵而创设的。宋军原本占据了秦岭北麓,可以依靠地利克制骑兵,可惜在建炎四年(1130年)的富平之战
,金军占领了陕西
部,只有南边的阶、成、岷、凤、洮5州和凤翔的和尚原及陇州的方山原两个军事据点尚在宋军手中。到了绍
十
年(1141年),川陕宋军决定反
秦陇时,战场由秦岭北推至秦州,地利就转移到了金军
方。
在地形平坦的秦州与金军骑兵争锋,吴璘只能改
宋军战术,叠阵于是应运而生。
“叠阵”的目的就是反转宋、金两军的优劣,“反之短,制彼之
”。吴璘为了克制金军骑兵、坚忍、甲重、弓矢4样优
,用军阵
克制骑兵,用
更叠战
克制坚忍,用强弓
克制坚甲,宋军弓弩
程远于金军的骑弓,可以以远克近。那么,“叠阵”是如何实现这
目的的呢?首先
看“叠阵”的形制:
璘阅兵河池,以新战阵之法,每战,以居
,坐
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弓,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敌相搏至百步
,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
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替之。遇更替则以鼓为之节。骑
两翼以蔽于
,阵成而骑兵退,谓之“叠阵”
简而言之,“叠阵”就是按照手在
,弓手居中,弩(神臂弓即弩)手居
的顺序,各自结队,依次编排,两侧再辅以骑兵为掩护。以兵器
距离的远近,
决定各兵种在队列中的先
位置,将
马、
、弓弩成梯次排布,依靠防御工事,以
在有效保护自己的
提
,发挥
同军械和兵种的威
,最
程度地杀伤敌
的
种阵法。
至于阵形的规模,以绍十
年(1141年)吴璘率四川宋军
举反
陕西时为例:
凡布阵之式,以步军为阵,必为左右翅翼,马军为左右肋,马环于左右肋之
,以卫步军。以
阵约计之,主管敌阵统制
、统领四,主阵
发各
正、副将,准备将、部队将则因其队为多寡,阵兵三千二百六十有三。步军居阵之
者
千二百有七,为阵心者
千有六(甲军
手五百有二、神臂弓二百有二、平
弓二百有二),舆
马者二百,居阵外分两翅副翼者五百六十有六,左翼二百八十有三(主阵将官二、平
弓二百
十有七、神臂弓六十四),右翼亦如之。马军居阵外为左肋者二百六十有
(将官二、训练
、管队十、队兵乘骑二百四十有八),右肋亦如之。
此次战役的“叠阵”,分为中心、两翼、两肋骑兵,共有5部分,其中作为叠阵核心的为阵心部分,备了
马、
、强弓、
弩这些“叠阵”的基本武器。在3263名士兵中,阵心有1006
,其中有
手502
,弩手202
,弓手202
,
马手200
,除去
马手,弓弩兵与
兵的
比约为1:1.2,接近对半。而作为辅助的两翼则均为弓弩手,各有弓手217
,弩手64
。两肋骑兵数量较少,每部只有261
。
其实,据
面的章节,
们可以知
这种由
、弓、弩组
而成的步兵阵形,古已有之,诸葛亮“八阵法”、李靖“六
阵”都是由此构成的。
,叠阵的
同之
在于对阵形
了
规模的简化,而且多采用五六十
为
队的
编制“纯队”,也就是说,
再是
队之中既有
刀,也有弓弩,而是
队
马
则纯
,弩则纯弩,然
把相同兵种的几队集
在
起结成纯
或纯弩的小阵,诸小阵之间,再按照
搏兵种在
,抛
兵种在
的顺序排布。之所以
如此安排,主
是为了让弓弩手可以集中
量,发挥最
的作用给敌以杀伤。正如虞允文所说:“盖虏之所
者铁骑,官军之所
敌;中国之所
者
弩,虏兵之所甚畏也。”与落
的北方少数民族相比,弓弩制作
平的
超,始终是汉族作为农耕民族在技术优
的集中
现,在面对辽、西夏、金、蒙骑兵时,以步兵为主的宋朝军队对弓弩
直十分依赖。但弓弩的使用需
很强的
量和技巧,必须经
年累月的练习;神臂弓
类的机械弩,又
士兵有很
的
控技能。宋军士兵难以兼顾弓弩和
搏兵器,宋军
形成了弓弩手专习弓弩,
刀手只练
刀的传统。士兵训练更专业化,有利于在战场
最
程度发挥武器的威
,但如此带
的
个问题就是,专练弓弩的士兵,往往会
习近战,且“临敌
三发四发”,弓弩发
了几次,敌
就已杀至眼
,故在脆弱的弓弩手之
,必须
有专于
刃近战的
兵保护。
,使用这种纯阵,虽然有特点,但只是宋军的特点,算
吴璘的发明,吴璘的独到之
,是在于
马的使用。
马,在
文中已经多次
现,诸葛亮就以
马作为克制骑兵的利器,而吴璘则罕见地将
马以铁钩相连。在“八阵法”中,步兵是
移
马
的,而非将
马相连,因为这样会影响阵形
,但是对于宋军
说,这却是弥补宋军弱点的妙招。
所谓“以步军为阵,必为左右翅翼,马军为左右肋,马环于左右肋之
,以卫步军。”也就是说,吴璘把
马环绕放置在左右骑兵(左右肋)和主阵步兵之间,再加
阵
放置的
马,那么整个步兵主阵基本就被
马围起
了。乍看之
,这样
岂
是画地为牢?但是这样
,却解决了开篇提到的宋军士气低落、纪律
强的弱点。将宋军环绕在
马之
,虽然限制了宋军的移
,但同时也将极
限制金军的骑兵,加
众多士兵聚在
,无疑给宋军兵士
了
颗定心
,也就是吴璘所说“得车战余意,无
于此,战士心定则能持
,敌虽锐,
能当也。”
那么为什么用战车,而是用
马呢?主
还是从地形和成本两方面考虑,战车需
在平原地区运行,但是宋军从川陕
界
反
陕西,沿途有
量的山路,显然
适
战车的运输,而在到达平原地区再直接制造战车则费时费
,远
如直接运输
利。而
马相对于战车,
仅
,利于步行运输,而且节约成本。宋孝宗时代的名将虞允文在荆鄂驻屯时,就曾引
“叠阵”
训练士兵,并
了
马相比于战车的优
。“盖中原平夷,骑兵所利,而议者多
造车以当骑,而
知
马之用如车,而其
利捷疾,兵
能溃去,车所
若也。”
“叠阵”的“叠”字,是有两层
义。第
是就其形而言,各兵种队伍梯次排列,这种累层重复的布置,可称之为“叠”;第二是就其
化而言,“叠”又通“迭”,有“
流、
替”的意思,弓弩等抛
兵器
按
流
,可称之为“叠”,而战斗
行到
定程度
,又
在骑兵的掩护
,以有生
量替换掉阵中伤亡的成员,以
持久作战,这个“俟其伤则更代之”的
替
程,也可称之为“叠”。
们
面已经分析了第
种叠,接
再
看看第二种叠,也将是用
更叠战
克制金军的坚忍。
为了克制善于连续、持久作战的金军,除了使用
马锁阵以定军心这种较为被
的对策外,吴璘制还把军队编成若
梯队,实现
番作战,
番休息,从而以逸待劳,以静制
,即所谓“制其坚忍,则有更休迭战之法”。这
思想
的表现形式,就是“叠阵”中“俟其伤则更代之”的
法。川陕宋军这种依靠车
战削弱、消耗敌
锐气的方法,最早始于吴瑜时代,其特点就是“据其形
,更
锐卒与之为无穷,以沮其坚忍之
,则
固有以制彼。”
吴璘继承了这行之有效的战法,但秦州的平
间没有了“形
”可“据”,只能依靠
马作为掩
。更换队伍的时候,还需
骑兵屏蔽在
作为掩护,“遇更代则以鼓为节,骑两翼以蔽于
,阵成而骑退”。“叠阵”以步兵为主,骑兵
于辅助地位。步卒更代替换的时候,缺少作战能
,需
本方骑兵在
边掩护。这就对骑兵的作战能
提
了比较
的
。南宋
直严重缺马,骑兵战
强,但西北距离产马地近,获得马匹
比东部容易,川陕宋军在有限的条件
,
直注重发展骑兵,这
点从实战中就可看
。绍
十
年(1141年)的扶风之战中,“金鹘眼郎君以三千骑冲璘军,璘使李师颜以骁骑
走之”。既然能够主
使用马军与金军展开
碰
的厮杀并取胜,可见川陕宋军的骑兵部队还是拥有相当的实
,
管数量
多,但也足够为更代时的“叠阵”提供安全保证了。
综而言,“叠阵”的作战思路,基本可以总结为;用
马锁阵,阻绝士兵临阵畏敌怯战之念,强制
们犯
生,奋勇作战;利用优
投
部队在
兵和工事的保护
,分番叠次
杀敌军;在两翼骑兵的屏蔽
,完成战损士卒的更迭,番休迭战,
久维持战斗
。
那么,“叠阵”的战绩如何呢?谢文献的遗存,“叠阵”
同于“八阵法”与“六
阵”的付之阙如,而是留
了
富的战绩。
绍十
年(1141年)八月,金西路主帅完颜杲为
宗弼
两淮,再次对陕西发
,遣统军蒲察胡盏、完颜习
祝率军5万余,
据秦州东北的刘家圈,伺机南
入川。时川陕宣
使胡世将为保卫蜀
,命吴璘率军两万八千,自河池北
反
,相机收复秦、陇2州。
九月十六,吴璘军破秦州,乘胜
屯于刘家圈的金军。刘家圈在渭河北岸,是
原(原即塬,黄土
原地区因冲刷而成的
地,形状四边陡,
面平),
原
又有
片名作“剡家湾”的平坦地带,湾
有腊家城。屯于刘家圈的金军
临峻岭,
控城池,地形十分有利,并没有太把宋军放在眼里。
战吴璘
自察看地形,为避金军骑兵自原
俯冲宋军,决定
原列阵强
。九月二十
,吴璘致书胡盏和习
祝,佯称次
决战。
边
痹迷
敌
,
边命姚仲、王彦等将各率所部,于
夜趁天
雾浓衔枚潜
,越岭
原。宋军
原
,借助
雾掩护,
速摆设工事,部署阵列,阵成
万炬突燃,金军惊恐,胡盏领军仓促
战。
这战中,金军“与
军鏖
数十,更休迭战,适及
三阵”,“三阵”即“叠阵”。而当时金军居
临
,
时占优,有员宋将见战况
利,就劝吴璘:“敌居
临
,
战地
利,宜少就平旷以致其师,可胜。”但这
提议遭到了吴璘的呵斥,之
吴璘
裘驻马阵
,全军受到鼓舞,奋
杀敌,金军愈发疲惫,最终为宋兵所败。
到了绍三十
年(1161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南侵。吴璘率川陕宋军反
,再次争夺秦陇
带。在原州麦子原
战,宋军虽遭到了惨败,却也从反面印证了叠阵的优
。原州之战的指挥官是吴璘的部将姚仲。绍
三十二年(1162年),吴璘督师取得德顺之战的胜利
,原州又受围,遂派姚仲率德顺兵往援。宋军兵分三路
原州,主
方向是城西北麦子原,由姚仲本
指挥。此外另有骑兵两千
打城西,还有
军虚捣城北。就主
部队而言,姚仲以卢仕闵所领马步军及陕西兵
为头阵,自己直辖部队6418
,分为4阵,又以统制官姚志所部兵为
,全军共6阵,辎重位于队列中部,随队而行。
1.纨绔蝠少 (现代中篇)
[1870人在看]2.碍了一生 (现代中篇)
[7554人在看]3.[综英美]东北人在英国挽泥巴 (现代短篇)
[9345人在看]4.我碍你,蓄谋已久/闺密的男人 (现代中篇)
[8296人在看]5.当我成为土地神候(现代中篇)
[3343人在看]6.风情帝王 (现代短篇)
[1584人在看]7.弃婿归来 (中长篇)
[9697人在看]8.爷,咱俩结婚吧! (现代中短篇)
[5856人在看]9.乡村美人图(下) (中长篇)
[1713人在看]10.绝运官途 (现代长篇)
[6426人在看]11.都市至尊战神 (现代长篇)
[3531人在看]12.花落伴官途 (中篇)
[1403人在看]13.异界之植灵师 (现代中篇)
[9268人在看]14.机甲天王 (现代长篇)
[2209人在看]15.我家有个玉净瓶 (现代中短篇)
[9717人在看]16.系统归我管 (现代中篇)
[4613人在看]17.仙逆 (古代长篇)
[1901人在看]18.关晓彤—愈堕落愈筷乐 (短篇)
[9816人在看]